3月的香港中环变得更加拥挤,各家媒体及投资者机构奔波于JW万豪、四季、文华东方的房企业绩发布会,普遍优异的业绩换来的却是房企管理层普遍保守的目标。前三名中,碧桂园少见地放弃宣布销售目标,万科继续不制定目标,最高目标由恒大在去年喊出,即今年实现5500亿元。
恒大还提出了三年目标,即到2020年底,实现8000亿元销售额,这个目标仅需保持每年20%的增长就可达到。
就在一年前的恒大2016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上,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还宣布“要在2020年实现地产、金融、健康、文化旅游四大产业年销售收入超1万亿元”,而其今年宣布的“新恒大”蓝图,“1万亿”的字眼已经消失。
深圳一家千亿级上市房企的高层,在看完各家房企目标后说,现在龙头都低调了,不敢说1万亿了。
2017年房企销售TOP10中,前3名碧桂园5508亿元、万科5299亿元、恒大5009.6亿元,第4-第10名融创3620亿元、保利地产3092.3亿元、绿地控股3065亿元、中海地产2320.7亿港元(合人民币1861.8亿元)、龙湖地产1560.8亿元、华夏幸福1521.43亿元、华润置地1521亿元。
不仅是TOP10,TOP20的房企,均实现了销售额的同比增长,进一步至TOP50房企,业绩仍然是普遍同比增长。
两年前,仍是万科董事会主席的王石公开称万科“实现万亿目标只要6年”。那是在万科受困“宝万之争”一年后的2016年底,王石说:“万科现在的营业额是2000亿元,我们现在预计第四个十年是1万亿元。99%的人可能不相信,我不但相信了,而且我觉得不用10年,可能6年差不多。”
再后来,万科官方又提出了一个“万亿计划”,即“生态系统达到万亿水平”。2016年也是碧桂园“大鸣大放”的一年,当年销售目标1680亿元,同比增长83.8%。
而就在半年多前,也就是2017年半年报集中公布时,业内还有很多声音讨论万科的“白银时代”论是否失效,融创董事长孙宏斌更是在去年11月提出房地产并非“白银时代”而是“钻石时代”。然而拿地激进的融创对2018年的目标比其他家更为保守,6745亿元的可售资源,销售目标为4500亿元。
一向审慎的中海地产,2018年可售货值5500亿港元,销售目标2900亿港元。
为什么才半年时间,风向转变如此之快?这种保守的情绪从何而来?